- 主 题 词:
- 索 引 号:000014347/2022-07248
- 主题分类:乡村振兴
- 发文机关:英国手机版365_365bet.com游戏奖金_正规的365网站平台乡村振兴局
- 成文日期:2022年08月08日
- 标 题:关于支持脱贫人口增收的三十条措施
- 发文字号:忻乡振〔2022〕15号
-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5日
关于支持脱贫人口增收的三十条措施
各县(市、区)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为扎实有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千方百计提高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驰而不息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大力度支持脱贫人口增收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厅字[2022]3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持续带动增收
1、强化财政支持。省级安排到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不低于55%,11个重点帮扶县不低于60%,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的资金需求。过渡期内11个脱贫县继续实行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政策,统筹整合资金优先安排能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项目。按照预算法等相关规定,2022年全市土地出让收益安排用于农业农村占比不低于36%,之后每年增加6个百分点以上,2025年占比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强化信贷支持。用好用足扶贫再贷款展期政策,最长可延至2025年底。加大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力度,精准用于发展生产经营。对确有需要且具备还款能力的,可追加贷款支持,追加贷款后单户小额信贷可扩大至10万元,5万元以上部分不予贴息、不纳入风险补偿范围。已还清贷款且符合条件的可多次申请贷款。符合风险补偿条件的应补尽补、应补快补。落实主责银行分片包干责任,确保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资金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应贷尽贷。2022年全市小额信贷投放达到11.36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保持贷款余额规模相对稳定。加强普惠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一体化运营改革。推动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农户”等农业供应链担保业务模式,助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忻州银保监分局、人行忻州中心支行、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3、强化保险支持。推动重点帮扶县和整体推进县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扩大农产品价格险、灾害险的覆盖面。鼓励发展农产品完全成本险、种植收入险、气象指数险等新型险种。落实好“晋忻保”农业风险保障作用,探索建立专门绿色理赔通道,及时启动农业保险理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忻州银保监分局、市乡村振兴局、人保财险忻州分公司,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4、强化对乡村特色产业的支持。每年从全市“十三五”期间旅游扶贫示范村中选择1个村,支持发展乡村文旅项目,有效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增收。2022年全市打造11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5、强化对庭院经济的支持。2022年各县(市、区)要着力打造3-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200个以上示范户,确保每年培育发展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户、示范村,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庭院经济示范户比例要达到5%以上,庭院经济示范村比例达到20%以上。对发展庭院经济的脱贫户和监测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每户奖补不超过2000元,由衔接补助资金列支,省级财政对发展庭院经济成效显着的县予以奖补。(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6、强化对规模种养业和设施农业的支持。对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农民合作社和散养户提供良种补贴,每头补贴50元;支持5个奶牛家庭牧场提档升级,每个补助40万元。优先支持使用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的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优先支持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的农民合作社、企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3万元,改造老旧温室每亩补助2万元,发展夏秋冷凉蔬菜每亩补助100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7、强化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继续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确权颁证到位的拥有承包权的种地农户每亩补助67元。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标准,中央亩均补贴15.6元,省级亩均增加补贴5.9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8、健全产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通过吸纳务工就业、原料供应、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资产租赁、保护价收购、保底分红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带动帮扶效果作为落实产业支持政策的重要依据。衔接补助资金支持的产业项目的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优先带动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明确带动责任,量化帮扶要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9、强化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对确权到村的经营性项目资产,明晰产权关系,加强运营监管,盘活提升效益,按程序对资产收益和使用分配情况进行公示公告。对确权到户的经营性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确保所联结脱贫人口权益和收益。对扶贫项目资产运营和带动增收情况结果与衔接补助资金分配挂钩,奖优罚劣。(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二、稳步扩大就业规模,持续促进增收
10、落实务工就业交通补贴。对跨省务工和省内县外务工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每年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跨省务工的补贴标准从最高不超过800元提高到1500元;省内县外务工的补贴标准从最高不超过300元提高到600元,补贴资金由衔接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1、落实务工就业稳岗补助。对连续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月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稳岗奖补,连续补助6个月。对就业帮扶车间与脱贫劳动力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实际工作月数,给予脱贫劳动力每人每月200元稳岗补助。由省、县两级财政资金按1:1比例列支。政策执行至2022年12月31日。(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2、落实劳务中介机构奖补。面向全市具有合法资质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市县两级确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以及经认定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针对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开展公益性职业介绍和有组织劳务输出,并根据接受服务后实际就业的人数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在县域内实现就业且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人不超过300元;向省内县外用人单位介绍成功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人不超过500元;向省外介绍成功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每人不超过800元。补贴资金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3、落实光伏收益公益岗位政策。将90%以上的光伏收益分配到村,到村收益重点用于公益岗位设置、公益事业建设和失能群众兜底保障等支出原则上不低于80%,最大化发挥光伏收益效用。按照“按需设岗、就近上岗、以岗聘任、人岗相适”的原则,运用光伏收益等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帮扶资金,设置公共管理类、公共服务类、社会事业类、设施维护类、社会治理类五大类公益岗位,优先保障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家庭特别是其中的半劳力、弱劳力等就近就地就业。2022年公益岗位数量要同比增长30%以上。原则上以村为单位,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安置人数不低于公益岗位总数的50%,确保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规模较上年只增不减。岗位补贴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每次签订期限不超过一年。补贴资金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4、落实“一户一公岗”政策。对原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施“一户一公岗”政策的上岗人员进行重点监测,仍存在返贫风险的,可继续采取公益岗位兜底安置。2022年全市新增的就业帮扶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及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弱劳力、半劳力和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就业困难的劳动力。岗位补贴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补贴资金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5、落实以工代赈项目支持政策。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由脱贫县扩大到重点帮扶县和整体推进县,赈济方式由单一发放劳务报酬向“发放劳务报酬+设置公益岗位+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资产收益分红”等方式拓展。在农村生产生活、农村道路、小型水利、文化旅游、林业草原、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及灾后恢复重建等产业发展配套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参与项目实施,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以工代赈项目中央和省级资金的15%,不低于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各级财政资金的10%,如上级有新规定或政策变更,按新规定执行。对符合条件的小型村庄建设项目和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规定简化审批等相关程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6、落实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奖补政策。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展和引进一批特色产业,引导脱贫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来料加工,通过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与经营主体合作,居家从事订单式、计件式务工领取报酬。支持平台企业通过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方式,优先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灵活就业。对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给予全额贴息。对返乡回流人员中自主创业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奖补等支持政策,一次性创业补贴总额提高到5000元,创业场租补贴提高到每年3000元,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7、落实生态帮扶政策。按时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农户补助。下达脱贫县的国省重点工程人工造林任务以议标方式,交由社员稳定在20人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达到60%以上的造林合作社实施。每年在原11个国定贫困县聘用生态护林员,生态护林员岗位中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达到60%以上。在天然林和公益林范围内,脱贫县集体林管护岗位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参与生态管护。(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8、落实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政策。对有培训意愿且未实现就业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应培尽培,培训期间每人每天给予15元生活费补贴。支持引导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帮扶车间在内的企业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需求,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对培训结束后就业率达到80%的给予培训补贴,培训期间前10天每人每天150元,之后每人每天100元,补贴额度每人不超过4000元。对有组织输出到省外务工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开展针对性、适应性培训,对不能外出务工的开展普惠制培训,培训补贴每人每天150元,每人最高补贴1000元。补贴资金由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19、落实农村困难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对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困难残疾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给予补贴,2022年培训200人。对困难残疾人从事既符合残疾人自身发展条件,又有稳定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电商等产业项目的,每人给予6000元的帮扶资金,2022年帮扶500人。(责任单位:市残联、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0、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务工就业支持政策。加强现有就业帮扶车间运行监测,盘活用好闲置就业帮扶车间,2022年,全市就业帮扶车间发展达到200个,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和易地搬迁户劳动力就业5000人。由政府投资建设或产权归集体所有且免费使用场地的,以及使用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建成的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劳动力比例应不低于务工就业人员规模的60%。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标准从每人1200元提高到1500元。对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与就业帮扶车间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实际工作月数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一次性稳岗补贴,由省、县两级财政资金按1:1比例列支。对帮扶车间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就业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因岗前培训、疫情影响、订单调整等原因造成收入减少,不达当地月工资最低标准50%的,由县级财政按当地月工资最低标准的50%予以补齐。对与脱贫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就业帮扶车间,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1、落实就业帮扶基地阶梯式奖补政策。各县(市、区)可将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数量多、效果好的就业帮扶车间认定为就业帮扶基地,并根据吸纳就业人数给予阶梯性奖励,对吸纳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达到50人及以上的,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达到100人及以上的,给予2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阶梯性奖励政策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政策不重复享受)。对用工在1000人及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比例达到企业职工总数30%以上的,享受就业帮扶车间一次性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补助政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2、落实就业帮扶车间信贷支持政策。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对就业帮扶车间购买设备等生产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帮扶车间,可比照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要求给予扶持,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按贷款利率给予2年全额贴息,由县级财政资金列支。(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人行忻州中心支行、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三、深入开展消费帮扶,持续助力增收
23、继续推进消费帮扶。继续落实“十进十销”措施,承担“十进”任务单位的食堂、内部商超与脱贫县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年度食堂食材采购份额预留比例不低于20%。持续做好政府采购脱贫县农副产品工作,有食堂的预算单位按照年度农副产品采购总额不低于10%的比例预留份额,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县农副产品。各级帮扶单位年度工会福利采购帮扶县农特产品金额不低于预算金额30%。帮扶单位及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要包销帮扶村农特产品,市县两级帮扶单位包销原则上分别不少于2万元、1万元。包销情况纳入驻村帮扶工作年度考核。(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直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忻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4、继续加强产销对接。市县两级机关事务服务部门所属宾馆、食堂优先采购脱贫县、脱贫户农特产品。推进市县两级帮扶超市网点建设特别是行政集中办公区帮扶超市网点建设,依托驻外办事机构建立省际脱贫地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学校、医院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脱贫县、脱贫户农特产品,鼓励民营企业“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采购脱贫县、脱贫户农特产品。对建设运营脱贫县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专区的企业进行奖补,对年度网上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择优奖励,每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直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5、继续实施“爱心消费券”政策。针对疫情灾情影响,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3:2比例出资,向特困人员、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每人1500元的“爱心消费券”,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四、不断健全兜底政策,持续保障增收
26、落实兜底保障补助提标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从2022年起,农村低保标准按各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5%-55%确定。同步调整特困供养标准,原则上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各县(市、区)低保标准的1.3倍。(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7、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返贫致贫人口、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各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最低缴费标准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参加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各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最低缴费标准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经有关部门认定年收入低于政府公布的低收入标准的65周岁及以上低收入农村居民,在补充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上予以倾斜(与低保、特困群体待遇不同时享受)。自2022年起,特困人员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资助,重度残疾人医疗保险按个人缴费标准80%的比例给予定额资助(低于280元按280元资助)。资助参保所需资金,重度残疾人由各县(市、区)财政负担,其余人员由医疗救助基金负担。(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8、落实扶残助学项目支持政策。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残疾人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在读期间落实好省级彩票公益金给予5000元一次性资助的政策。(责任单位:市残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29、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灾害、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发挥临时救助过渡、衔接功能,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等困难群众,视情先给予临时救助,解决过渡期内基本生活困难。(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30、落实防贫保险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忻保障”防贫政策,在合同约定范围内,对因“三保障”、因饮水安全、因灾、因意外事件出现大额支出,分情况进行阶梯式补偿。每年年底,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在享受各项政策后,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省定防返贫监测标准指导线的,对差额进行补偿。(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忻州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乡村振兴局、人保财险忻州分公司,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区>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对照各自职责,切实推动增收政策措施落地落细,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加,推动脱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各市县、市直相关部门推进增收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政策执行期限截止到2025年12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